快乐自信 优雅精彩
时间:2014-10-28 21:28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点击: 次
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有这个担心,而且,多是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家长。其实,这不仅仅是有教育经验的家长们的直觉。从进化论到心理学、教育学乃至脑神经科学,一系列的研究表明:刷题式的应试教育,会严重阻碍孩子们的智力发展。
进化论学者指出,人类比起其他动物来,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硕大的脑体。脑体太大,会使婴儿出生时难以通过母亲的产道。为了繁衍,人类的脑体有大约三分之二留在出生后发育。
这样的进化策略带来了两个后果:第一,大多数动物出生时,脑子已经在母体中造就,故而一生下来就很快能独立。许多低层级动物,出生时几乎完全克隆了父母的所有能力,不需要照顾。与此相对,人类的婴儿由于大脑尚未发育,连吃喝拉撒等最基本的功能都不能自理,需要父母的长期照顾。第二,大脑大部分留在出生后打造,导致了人类漫长的成长期。这不仅给了人类更多的学习时间,也为适应新环境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。这是人类能在“物竞天择、适者生存”的进化过程中胜出的关键因素。
比如,在沙漠中生存的蜥蜴,刚刚出生就和成年的形状几乎一样,只是个头小而已,并马上就自动掌握了成年蜥蜴的所有技能。不过,这种蜥蜴的习性和生活环境非常单一,大部分时间趴在沙漠中动也不动,隔一段时间会爬行换个位置,捕捉送到嘴边的食物。吃到后马上回归昏睡状态。如果把它放到迥异的环境中,就很难生存。道理很简单:这样的动物,其大脑和各种机能,一出生就已经大致塑造成形,没有什么根据环境需要而改变的余地。人类则可以在和祖先非常不同的环境中生存。这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和许多相关机能,可以在出生后根据环境的要求“看着办”,有巨大的调整余地。
这一点,特别反映在大脑的发育上。人类的大脑,重量仅为体重的2%,但消耗着整个身体所需的20%能量。其重要性可想而知。在怀孕期间,胚胎的脑细胞以每分钟50万个的速度产生。连接脑细胞的突触,其数量也在怀孕的6-8个月期间达到顶峰。脑重的增长,则主要来源于细胞胶质和其他支持性细胞、血管,特别是包裹神经元轴突的髓磷脂的增长。而每个脑细胞(即神经元)本身也会增长。其中最重要的是神经元信号接收“天线”—树突的不断伸展和分叉。树突的增长,有80%发生在出生以后,其实就是大脑神经系统“联网”的过程,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完成。有人把早期的人脑描绘为疯长的神经丛莽:大量过剩的神经元不断滋生,这些神经元彼此之间又随意形成大量过剩的连接,即突触。这样的神经丛莽,难以在幼小的脑体里一起继续成长,必须彼此之间争夺养分、互相淘汰,进而形成了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Gerald
Edelman 所谓的“神经达尔文主义”:那些得到刺激而反复传递信息的神经元和突触会不断强化,形成有效的神经网络; 那些没有得到刺激和使用的,则未见天日就销声匿迹。这种对丛莽的修剪,要在人出生后持续十几年,一直到十七八岁时才完成。
这样的生理过程,大致解释了许多为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。比如,我们这些当父母的,即使在教育、经验上远远超过自己的孩子,但是学习新东西,特别是外语、音乐等等远比孩子慢,甚至经常感到双方简直是两种动物,根本无法在一个水平上竞争。其中一个原因,是成人大脑中的神经网络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塑造成形,早已固化,没有为学习这些新东西留下太多“硬件设施”。孩子们大脑中的神经网络体系还在塑造过程中,需要学什么就造什么。他们有我们所没有的“硬件”。
死记硬背式的应试教育,从脑神经发育的立场上看,就是把大人所掌握的知识,用重复性的练习灌输给孩子。特别是中国教育竞争中的成习,就是让孩子做遍题型,培养对考题“正确的”条件反射。人类不是蜥蜴,但这样的教育在是把人当蜥蜴来培养,即让孩子们克隆大人的思想。在这种高度重复的刺激下,孩子的创造性神经网络就因为长期闲置而被“修剪”掉,死记硬背的神经网络则被早早固化。这样,孩子们的大脑就丧失了应对未来意想不到的挑战之硬件。(作者为美国萨福克大学副教授)
上一篇:维也纳童声训练大揭密
下一篇:星梦想音乐学校办学宗旨
版权所有 Copyright(c)2014 陕西星梦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